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广州市斯氏屋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初步研究
易建荣1,段金花1,林立丰1,张世炎2,梁练2,阴伟雄1
摘要1294)      PDF (308KB)(854)   

【摘要】 目的 探讨斯氏屋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州市所辖9个区内所捕获的53只斯氏屋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存活率为3.8%,其总平均摄药剂量为30.31 mg/kg,存活平均摄药剂量为58.29 mg/kg。经与同期同地家栖鼠抗药性比较,该鼠种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介于黄胸鼠与褐家鼠之间。结论 控制斯氏屋顶鼠可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2009, 20 (4): 317-318.
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刘文华, 易建荣, 卢文成, 阴伟雄
摘要1266)      PDF (507KB)(1504)   

【摘要】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流行,建立基于伊蚊监测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根据伊蚊的生态特点建立诱蚊诱卵法,比较诱蚊诱卵指数(MOI)与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并结合此法在登革热流行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国内外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控制体系和其他相关的虫媒疾病分级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结果 将MOI分为4个层次:<5、 5~20、 20~40和>40,并结合登革热流行的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病毒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成4个登革热流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媒介控制措施。结论 MOI<5可作为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指标。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仍有待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研究。

2009, 20 (1): 51-54.
广东省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试验及防制策略研究
易建荣1;梁秋光2;林立丰1; 卢瑞明2
摘要1309)      PDF (147KB)(839)   
目的 观察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药膜法。结果 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灭蚤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但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残杀威、奋斗呐的敏感性大幅度下降,其LC 50分别是0.0165、0.1170、0.0202、0.0002、0.0038、0.0087mg/cm 2,分别是对照区的4.78、16.32、2.08、1.70、1.66和2.94倍。结论 大量而持续地使用杀虫剂可产生抗药性,因此要加强对蚤类抗药性监测,轮换使用灭蚤药物,科学、合理用药。
城市化对居民区白纹伊蚊孳生地特点影响的研究
段金花1;李荣彪2;林伟波3; 蔡松武1; 卢文成1; 李锦清2; 林宏波3; 易建荣1; 刘文华1;林立丰1
摘要1077)      PDF (333KB)(747)   
目的 探讨不同城市化程度居民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地特点,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选择城市化程度高的佛山市城区和城市化程度低的揭阳市城中村为调查点,在选定的试验区按随机的原则,每5户选择1户调查其室内外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共调查7470户,积水5635处,阳性502处,阳性率6.72%,显示揭阳市城市化程度低的城中村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和贮水容器(池、缸、盆),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64.98%和18.77%,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在每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为83.67%;佛山市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5.52%和33.79%,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每年的7-9月所占比例最大达100%,盆景、水生植物的阳性构成比在2004年、2005年5月所占比例较大,最大值达到75.00%,2005年5月后其所占比例为0。结论 不同类型的居民区其白纹伊蚊的孳生地构成有一定的差别,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主要是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城市化低的城中村主要是闲置容器及贮水容器。
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梁秋光2;卢瑞明2; 林立丰1
摘要1175)      PDF (88KB)(944)   
目的 观察强化灭蚤后,印鼠客蚤对灭蚤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药膜法。结果 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残杀威、奋斗呐(5%顺式氯氰菊酯)的LC 50分别为20.20、3.75、0.17、16.50、117.00和8.65μg·ai/cm 2,对照区饶平县的LC 50依次为9.71、2.26、0.10、3.45、7.17和2.94μg·ai/cm 2,强化灭蚤地区与对照区LC50的比值分别为2.08、1.66、1.70、4.78、16.32和2.94。结论 大量而持续使用灭蚤类杀虫剂可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因此灭蚤时要了解以往的用药情况,加强对灭蚤药物的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两种PCR方法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2型病毒的比较研究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易建荣;郑夔
摘要1161)      PDF (217KB)(1038)   
目的 比较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的敏感性差异,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在50只/组情况下,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1000μl),利用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和电泳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 MGB Real-ti me 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3只/1000μl,一步法TaqMan MGB Real-ti me PCR和巢式RT-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5只/1000μl。结论 二步法TaqMan 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科学,是白纹伊蚊携带DV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江门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陈火华1;黄善盛1;朱宇平1;易建荣2
摘要1286)      PDF (85KB)(647)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江门市城区(蓬江、江海、新会区)内所捕获的129只褐家鼠、37只黄胸鼠、15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10.81%和46.67%,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2.00、143.12和582.41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黄胸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 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东莞市入侵红火蚁伤人导致1例过敏性休克
卢文成1;韩佳音1;张巧利2;陈浩田3;刘文华1;林立丰1;易建荣1;陈建东4;卢秀萍4
广东省某村入侵红火蚁伤害及控制调查
韩佳音1,2;林立丰1;卢文成1;易建荣1;张巧利3;卢秀萍2;陈建东2
摘要1238)      PDF (1554KB)(691)   
目的 了解广东省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村环境中红火蚁情况,为预防控制红火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抽查村民户,用一览表问卷调查访谈,了解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28日期间,抽取60户村民有45户发生过被红火蚁叮咬事件,户叮咬率为75.0%。共抽查241人,被蚁叮咬过的有72人,被叮咬率为29.9%(72/24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村民的叮咬率>50%。在天气炎热的6月被叮咬人数明显增加。在农田务农或绿化带工作时被叮咬的机会较大,农民、绿化工人的被叮咬率分别为42.3%和28.3%。双足被叮咬的比例高达65.0%,其次为手;临床表现以轻微的痒痛(100%)、红晕(45.8%)、皮疹(78.6%)、丘疹(54.2%)多见,水(脓)疱(33.3%)常见,少见发热(1.4%)和头晕(1.4%)等症状,98.6%的病例自行处理。村中红火蚁蚁巢散存。结论 村民被蚁叮咬的现象近年较普遍,临床表现较轻。应加强农民与绿化工人预防红火蚁咬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科学防控红火蚁的力度。
黄胸鼠对溴敌隆抗药性的区分剂量测定及对其凝血反应的影响
孙毅1;梁练2;易建荣3;吴太平4;郭天宇1
摘要1308)      PDF (1620KB)(902)   
目的 明确凝血反应检测黄胸鼠对溴敌隆抗药性的方法,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 通过摄食实验,以野外种群ED95的置信上限测定区分剂量,参照摄食实验区分抗性和敏感黄胸鼠,研究区分剂量对黄胸鼠凝血反应的影响。结果 黄胸鼠对溴敌隆抗药性区分剂量为4.0mg/kg,以此区分剂量和20d后存活为标准筛选抗药性黄胸鼠。结果显示,抗药性种群在区分剂量作用下,凝血酶活动度(PCA)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可达正常水平的17%),但可在2-3d内恢复到正常凝血水平;而敏感性黄胸鼠的凝血酶可下降到很低,且不能恢复。另外,区分剂量作用4d后,黄胸鼠PCA的种群分布从单峰型向双峰型分化,其中敏感亚种群的PCA在0~8.16之间,而抗药性亚种群则在10~100之间,此时黄胸鼠的PCA基本上可代表其20d内的存活率,也说明了凝血反应与摄食实验的一致性。结论 以区分剂量4.0mg/kg溴敌隆作用后,PCA=10(或INR=5.0)作为阈值来区分黄胸鼠抗药性与敏感性个体,是准确、简便、易行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现场比较诱蚊诱卵器与传统幼虫监测效果的研究
林立丰1;段金花1;李荣彪2;林伟波3;蔡松武1;卢文成1;陈清4;李锦清2;林宏波3;易建荣1
摘要1273)      PDF (156KB)(779)   
目的 比较诱蚊诱卵器与传统幼虫指数监测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东省佛山和揭阳市,在选定的试验现场随机从每5户家庭中选择1户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在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和公园花圃的环境,按每25~50m距离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同时调查室内及室外或诱蚊诱卵器周围5m的积水容器和蚊虫孳生容器数。结果 在居民住户、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和公园花圃共布放14902个诱蚊诱卵器,有效回收14648个,捕获白纹伊蚊962只,致乏库蚊5只,白纹伊蚊占99.5%;诱蚊诱卵器阳性932个,诱蚊诱卵指数为6.36;诱蚊密度指数为1.03±0.89,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蚊虫数0~10只。同时调查14902个住户或单位(以诱蚊诱卵器为中心周围5m范围环境)的积水容器8537个,蚊虫阳性容器844个,布雷图指数为5.66,房屋指数为3.87,容器指数为9.89,可见相同环境开展调查,诱蚊诱卵指数是布雷图指数的1.12倍,是房屋指数的1.64倍,是容器指数的0.64倍。结论 在社区登革热媒介监测中诱蚊诱卵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及容器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诱蚊诱卵指数与布雷图指数相接近。
诱蚊诱卵器与诱卵杯现场监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林立丰1;蔡松武1;卢文成1;段金花1;阴伟雄1;易建荣1;陈清2
摘要1111)      PDF (156KB)(846)   
目的 通过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在现场的平行性试验,分析两者对伊蚊的引诱效果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评估诱蚊诱卵器现场监测伊蚊的效果。方法 2004年8-11月和2005年2-8月,选择广州的一个校园,将准备好的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每隔50m平行布放在阴凉隐蔽的场所,两个距离在1m左右,每月交替摆放位置,布放后4和7d检查诱蚊诱卵结果。结果 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布放4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35.5和56.7,布放7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53.3和71.5,诱卵杯布放7d时的诱卵指数是诱蚊诱卵器布放4d时诱卵指数的2倍。诱蚊诱卵器可以诱集成蚊,布放4d,回收662个诱蚊诱卵器,诱伊蚊密度指数为1.21±1.12,每个诱捕蚊虫为0~8只;布放4d的诱蚊诱卵器诱卵指数与诱卵杯布放7d的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r=0.838, P=0.001, y=25.548+1.312 x。结论 诱蚊诱卵器法直接通过诱蚊诱卵指数敏感地反映实际成蚊密度的变化和季节消长,诱蚊诱卵指数与目前国际通用的诱卵杯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广东省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蔡松武;邹钦;张贤昌;阴伟雄;卢文成;陈文胜
摘要1203)      PDF (189KB)(726)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佛山市城区两种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李锦清1;李荣彪1;游巨荣1;翁约球2;易建荣3
摘要1217)      PDF (87KB)(624)   
目的 调查佛山市城区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经对佛山市城区内捕获的30只褐家鼠、38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和34.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5.27和395.52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对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Taq 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郑夔;易建荣
摘要1172)      PDF (780KB)(954)   
目的 初步研究TaqMan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MGBRealtimePCR)检测白纹伊蚊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型病毒,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500μl或只/1000μl)和不同的分组方法(不加未染毒的蚊虫、分别用未染毒的实验室饲养的雌性白纹伊蚊补加到每份标本10、25、50只/组),利用一步法和二步法TaqManMGB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MGB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2只/500μl和3只/1000μl,一步法TaqManMGB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5只/500μl,蚊自身的RNA对登革病毒RNA的检测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TaqMan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是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标本较好的处理方法为500μl标本处理液研磨20~30只/组,TaqManMGBRealtimePCR最好采用二步法。
应用凝血反应检测褐家鼠种群抗药性水平
孙毅1;易建荣2;梁练3;吴太平4;郭天宇1
摘要1236)      PDF (795KB)(786)   
目的 测定褐家鼠的抗药性水平,比较凝血反应与摄食实验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凝血反应法和摄食法分别测定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结果 褐家鼠对杀鼠灵ED 50为3.849(雄)和4.727 mg/kg(雌),对溴敌隆ED 50为0.516(雄)和0.689 mg/kg(雌)。按照鼠药抗性委员会(ARRPC)推荐的敏感褐家鼠基准,该褐家鼠种群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在2.219~2.549之间,对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在1.098~1.129之间。摄食实验也获得了类似结果。结论 凝血反应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褐家鼠抗药性测试方法。
清远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黄亿初2;吴军1;张世炎3;蔡松武1;段金花1;阴伟雄1;林立丰1
摘要1321)      PDF (100KB)(656)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清远市城区及所辖3个县城区内所捕获的155只褐家鼠、13只黄胸鼠、2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65%、0和50.00%,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9.82、84.92和453.70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 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新型毒鼠膏剂控制小家鼠试验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张贤昌;卢文成;蔡松武;阴伟雄
摘要1089)      PDF (101KB)(700)   
目的 研究小家鼠的防制技术。方法 通过实验室、现场试验,测定溴敌隆毒鼠膏剂的接受性和杀灭效果。结果 毒鼠膏剂在多种条件情况下性能良好,30d内未发生霉变。经实验室有选择接受性试验其摄食系数为1.56。现场试验中小家鼠对膏剂的消耗率为33.60%,灭鼠效果为82.18%。结论 该毒鼠膏剂对小家鼠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且性能稳定,有推广应用价值。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的形态特征及其鉴别
林立丰1,2;段金花1;卢文成1;易建荣1;张贤昌1;蔡松武1
摘要795)      PDF (169KB)(79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国家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的异同,初步建立其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广东省吴川红火蚁蚁巢和各个虫态的基本形态特征。结果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卵、幼虫、蛹、成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及成虫的鉴别特征用图片的形式给出。蚁巢中可见蚁后、工蚁和兵蚁,生殖季节可见雌雄婚飞蚁;成熟蚁巢为蜂窝状,并突出地面形成高大蚁丘,随机测量30个,平均高(26.00±7.42)cm,平均直径(82.00±41.04)cm。结论 广东省吴川发现的红火蚁与我国台湾省、美国等地入侵红火蚁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形态学鉴定为入侵红火蚁。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诱蚊诱卵器的设计及效果研究
林立丰1,2;卢文成1;蔡松武1;段金花1;易建荣1;邓锋1;陈清2;陈晓光2
摘要1723)      PDF (107KB)(1207)   
目的 建立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研制灵敏、高效、易行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室内外环境的监测器械。方法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点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诱卵器监测方法,结合捕蝇笼结构特点,设计具有引诱伊蚊产卵的器械,并在实验室及现场进行验证。结果在模拟现场,新型诱蚊诱卵器诱蚊阳性指数和诱卵阳性指数为100,每个诱蚊诱卵器平均诱捕成蚊12.25只,诱到虫卵1369.2个;居民家庭诱蚊阳性指数达26.2,诱卵阳性指数达27.1,高于相同环境的容器指数,与布雷图指数相近;野外环境现场诱蚊诱卵阳性指数达18.6。结论新型诱蚊诱卵器具有良好的诱蚊诱卵效果,可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室内外环境监测器械。
湛江市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调查
梁练1;张世炎1;胡杰1;李玉莲1;戴广祥1;易建荣2
摘要1211)      PDF (113KB)(730)   
目的 调查湛江市区在采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主要是敌鼠钠盐)20年后,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4年,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用非选择性实验进行抗药性研究,将其结果与4年前相关数据比较。结果两种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水平比4年前降低,特别是黄胸鼠。结论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种群的地区,改用第二代产品,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
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的研究
蔡松武;林立丰;卢文成;阴伟雄;易建荣;段金花
摘要1113)      PDF (93KB)(759)   
目的探索在广州市城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现场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成蚊的合适喷药量。方法在实验室、现场分别进行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观察对敏感白纹伊蚊及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杀灭效果。结果在实验室测得高效氯氰菊酯当喷药量为0.4ai·mg/m 2时,对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致死率为96.0%;在现场测得当喷药量为0.5ai·mg/m 2时,距喷药点5、10、15m,对靶虫的杀灭率分别为100%、96.0%、75.0%。结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以0.5ai·mg/m 2的药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在有效喷幅范围内对白纹伊蚊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林立丰1;伍任初2;何伯新2;梁练3;段金花1;张世炎3;阴伟雄1
摘要1253)      PDF (111KB)(702)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ELISA检测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SARS特异性抗体的初步研究
裴福全;崔惠儿;林立丰;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阮彩文;卢文成
摘要1011)      PDF (2524KB)(570)   
目的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留取血清,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PA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血清193份,用SPAELISA检测,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率3.6%;其中13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12.9%;SPAELISA检测阳性者中5份用常规法复检,4份仍为阳性;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3地。结论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PA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两种重要登革热媒介蚊虫的种间竞争研究
刘礼平;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阴伟雄;易建荣;卢文成
摘要1089)      PDF (95KB)(703)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种间关系。方法在温度25~28℃、RH65%~80%、光周期(L∶D)12∶12的实验条件下,将两种伊蚊Ⅳ龄幼虫各100条混合饲养(亲代P 0),用电动吸蚊器吸取各代成蚊约1000只进行分类观察。结果在各代中,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大于埃及伊蚊,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到子2代(P 2)时,该混合群落中已经观察不到埃及伊蚊。结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关系,并以白纹伊蚊优胜。
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的调查分析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裴福全;卢文成;蔡松武;郑焕英;阴伟雄
摘要1141)      PDF (212KB)(690)   
目的调查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CoV)情况,为寻找SARS的源头和传染途径提供证据。方法常规方法捕捉老鼠,采用巢式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序列检定技术、病毒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测试。结果在广州市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捕捉的鼠形动物共3种59只;用SARSCoV特异性引物对32份肛拭子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肛拭子样本有4份阳性,阳性率为12.5%;阳性片段基因序列与SARSCoV同源性为90%~96%;PCR扩增片段阳性样本细胞培养结果未能分离到SARSCoV。结论鼠形动物能否携带和传播SARSCoV,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RT-PCR检测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结果初报
段金花;吴军;林立丰;裴福全;易建荣;卢文成;蔡松武
摘要1122)      PDF (146KB)(592)   
目的调查广东重点地区鼠类和蜚蠊是否携带SARS冠状病毒或者是否SARS冠状病毒的宿主,为寻找SARS冠状病毒的来源及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巢式RT-PCR技术、荧光定量RT-PCR技术。结果利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对广州、中山、江门及恩平等地的160份鼠肺样品及15份蜚蠊的体表擦拭子检测结果表明,荧光定量RT-PCR未检测到阳性,巢式RT-PCR显示来自广州市的1份蜚蠊体表擦拭子呈可疑阳性。结论巢式RT-PCR、荧光定量RT-PCR都适合于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的初步筛选,目前未有明显证据显示鼠类及蜚蠊携带和传播SARS冠状病毒,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小家鼠对南方常见基饵的接受性观察
易建荣;阴伟雄
摘要845)      PDF (86KB)(842)   
目的:了解小家鼠对南方常见基饵的接受性,为配制理想毒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有选择接受性试验测定各基饵的摄食系数。结果:小家鼠对小米最嗜食,小米的摄食系数为1.73,比摄食最差基饵多1.46,是其取食量的6.5倍;大米、碎面、小麦、玉米次之;花生米、稻米较差。结论:南方毒杀小家鼠的基饵应以小米、大米为最佳选择。
国家卫生城市的残存鼠生态特征及其防制对策
易建荣1; 方苓1; 胡永成1; 黄浩泉2; 钟向明2
摘要1041)      PDF (94KB)(707)   
目的:探索灭鼠先进城市残存鼠生态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方法:选择城区内不同类型环境,采用粘鼠胶捕鼠,进行鼠种鉴别。结果:试验区内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一般单位鼠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种群生态位宽度以褐家鼠最大,为0.939。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以褐家鼠与小家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之间较高。结论:针对残存鼠的生态特征,采用以防鼠设施为主的综合防制技术,能把鼠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粘鼠胶板的效能评价
易建荣1; 林立丰1; 方苓1; 胡永成1; 戚根贤2; 黄浩泉3; 钟向荣3; 阴伟雄1
摘要1005)      PDF (82KB)(769)   
目的:研究粘鼠胶板生物效果检测方法及其粘鼠效果。方法: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评价其安全性;用剥离强度评价粘鼠胶板的粘力;用模拟现场及现场的粘捕鼠率评价其粘鼠效果。结果:急性经口LD 50(♀、♂)>5000mg/kg,急性皮肤刺激属无刺激性;剥离强度为100g/cm 2;经对剥离强度与粘捕鼠率相关检验得出二者有显著相关关系;模拟现场粘捕率为100%(硬纸板)、80%(牛皮纸);现场试验经连续粘鼠7d后,鼠密度由2.62%下降到1.11%。结论:该粘鼠胶板使用安全、粘鼠效果好,采用剥离强度及粘捕鼠率可评价粘鼠胶板的粘鼠效果。